? 伴隨著金融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金融行業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多樣化的業務類型與更加開放的服務方式讓數據安全、信息安全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由此也催生出一批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以及金融數據安全的金融科技企業。
? 11月22日,以主題為“金融科技——守正創新 行穩致遠”的“2019首屆成方金融科技論壇”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新形勢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進行了深入剖析與交流。
向引領驅動地位轉變
? 當前,金融科技正以迅猛之勢重塑金融業態,世界各國陸續出臺有關政策扶持并引導金融科技產業的有序發展。8月下旬,中國人民銀行也發布了針對金融科技的頂層設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為行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 在政策指引下,金融科技正在安全治理、惠民應用、智慧金融等方面強化創新,以實體經濟為服務目標,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 “總體而言,金融業的科技力量從支撐保障的地位向引領驅動地位轉變,已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钡谑萌珖f副主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主席陳元表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內外部因素也發生了新變化,一是新需求驅動金融科技創新,二是新經濟孵化金融科技發展,三是新技術催生金融科技運用。
? 當前金融業正在向創新驅動轉變,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目前經濟及金融業發展存在諸多重大課題,例如如何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如何解決上不了市的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如何有效化解僵尸企業債務,如何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如何適應實體企業多元化需求等等,都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金融科技創新找到答案。
? 但創新并非沒有邊界,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需要注重長遠價值的創造,嚴格堅守風險底線。楊偉民表示,只有堅持守正創新,瞄準實體經濟切膚之痛創新,堅持金融和實體經濟共擔風險、互利共贏,這樣的金融創新才能夠真正行穩致遠。
讓金融服務更加便捷與安全
? 據介紹,北京市近年來著力打造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范區,推出了“金科十條”等政策,目前已聚集重點金融科技企業47家。
? 談及北京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提出,一是加強統籌聯動,著力把區域資源優勢轉化成為金融科技產業的競爭力,二是優化體制機制,著力把要素融合創新轉化為金融科技產業的增長力,三是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把監管科技創新轉化為金融科技產業的驅動力。
? 金融科技的發展提高了金融服務的高效與靈活,大數據可以更有效的處理龐大的數據信息,人工智能可以識別不同場景的用戶需求,兩者的結合則可以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解決方案,金融行業正在展開一場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 中國工商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胡浩表示,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金融科技已經成為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途徑、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機遇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新利器。
? 他強調,商業銀行仍需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特別是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進而打造極致客戶體驗產品、構建開放共贏金融生態、加強產品精細化運營,提供新時代內涵下的金融服務。
提升監管科技化水平
? 陳元表示,科技為金融業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引入了新風險、新挑戰,業務關聯滲透,導致金融風險多重疊加,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 此外,盡管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發展迅猛,但在資本市場的應用仍然處于探索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風險隱患。而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和技術之間的依賴性也較高,平臺安全、應用安全、系統運維等方面挑戰重重,對監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數據安全層面,越來越多的機構擁有數據集中存儲和云端管理,一旦敏感數據發生丟失、泄露或盜用,引發的負面影響及危害將難以估量。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也認為,中國在金融科技信用值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銀行服務變得更加普惠與平等。然而,目前掌控金融大數據的機構更多的是在傳統監管環境之外的公司,監管環境和條例應進行一系列的擴大來適應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現況。
? 有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要扎實推進監管科技,全面提升資本市場監管科技化的智能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監管過程中的應用。另一方面,構建包容互建的金融科技跨界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從全球視角共同推進金融科技的技術攻關、風險防控、系統數據建設共謀金融科技的應用發展和監管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