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總有一個聲音不時在耳邊回響:去遠方,去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哪怕半天,哪怕是去勞作,也能讓浮躁的心靈在遠山近水中得到沉淀和洗滌。于是,當支部組織開展助農夏收的黨員主題活動時,我第一時間報了名。
周五的清晨,心情格外的輕松,參加主題活動的同事統一穿上集團公司紅色文化衫,形成一道亮麗的紅風景。當天,我們目的地是集團公司派駐第一書記的貧困村——靖西市祿峒鎮大金村。靖西市號稱“小桂林”,山美水美,氣候宜人,很適合短暫的休閑旅行。在大金村,有集團公司派駐的第一書記黃鋒源和扶貧工作隊員林運召,他們是我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同事和親人,所以感覺這趟靖西之行的助農夏收像是“走親戚”,有幾份新鮮,有幾份期待。
汽車行駛在高速路上,透過車窗,陽光燦爛,藍空下白云朵朵,群山靜默。歷經2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大金村部。這里原先是村小學所在地,隨著教育制度改革和合理資源配置,所有適齡兒童全部集中到鄉鎮中心小學,原來的教室改成了村委辦公場所,四周沒有圍墻,集團公司援建的黨建文化宣傳欄很醒目,標準的籃球場增添山村的朝氣與活力。
車剛停穩,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鋒源就像等待約會情人一樣,迫不及待和其他村干部小跑過來迎接我們。還是那個熟悉的面孔,寸板頭,黑黝黝的皮膚,身穿代表集團公司形象的黃色文化衫,顯得格外的精氣神。接下來的黨建交流,像是親人拉家常一樣,鋒源書記給我們介紹了大金村的基本情況,全村585戶,230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68戶1043人,屬于國家“十三五”深度貧困村之一。目前尚有14 戶29 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計劃于2020年全部脫貧出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千千萬萬個第一書記牢記習總書記的叮嚀與囑托,不負韶華,不辱使命,他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用青春和汗水在扶貧路上書寫著壯麗的詩篇。
座談會上,駐村隊員林運召始終面帶甜蜜的微笑,一言不發,感覺像見到親人而激動無語。一個90后的年輕小伙子,剛從學校畢業入職,服從組織安排,毅然駐扎扶貧一線協助第一書記開展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基層鍛練,在他身上初涉社會的青澀已經淡化不少,為人處世愈發的成熟穩重。
說真的,我從心底敬佩眼前的鋒源書記和他的隊友小林子,他們遠離喧囂,進村入戶,蹲坐田間地頭,與貧困戶話家常,解實情辦實事。付出總有回報,腳踏實地的辛勤奉獻必將得到群眾的贊許。今年7月,鋒源書記和林運召雙雙被評為百色市委2018—2019年度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工作隊員”。
交流結束后,我們開啟了助農夏收的環節。兩塊花生地位于村委辦公樓后面,雖然已是正午,但這里的陽光很柔和,山風拂面,格外的清爽,仿佛可以一掃平日里久坐辦公室埋頭文案的疲勞和煩躁。大家很享受在花生地的勞作,戴上草帽和手套,就動起手來拔花生,你負責這一隴,我負責那一隴,生怕動手慢了花生就被其他人拔完?;ㄉ且晃缓芗儤愕睦限r種植的,他對我們的援助心懷感恩,反復地說著謝謝你們的幫忙,我兩天的農活一下子就被你們干完了。其實,我們更應該感謝他,讓我們有這么一次愉快而難忘的勞作。
拔花生不用費腦,不用思前想后,不怕做得完美與否,抓起一棵花生用力一拔一抖,看著顆顆飽滿的花生,感覺生活是這樣的美好。拔完花生后,大家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摘花生。這期間,同事之間的交流自然和諧,有的回憶小時候也曾經種過花生、割過稻谷;有的講述自己在野外做過的紅薯窯,而剛畢業新入職的00后小女生則興奮地說第一次來拔花生,而且是參加黨日活動,收獲的不僅是勞動的快樂,更多的是同事之間的團結互助和友愛,希望能早一點加入黨組織。突然間,嘹亮的歌聲響徹山間地頭,原來是支部書記用壯語唱起山歌,歌聲振林樾,句句暖人心,大家干活更加起勁。
靖西之旅的助農夏收活動,不僅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放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在野外、在微風徐徐的山間地頭拔花生、摘花生、吃花生的輕松和愜意,這是一次收獲頗豐的遠足,我參與我快樂。